公告
青岛信息港(http://www.qingdao666.com/)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岛新闻资讯 » 娱乐新闻 » 正文

青岛信息港网民提供:曾经有四次机会称帝的曾国藩为什么要拒绝

发布时间:2017-12-20 22:52:11
核心提示:青岛信息港登载曾国藩是晚清人,曾国藩是中国的理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策略家。已经有人劝过曾国藩让他做

青岛信息港登载曾国藩是晚清人,曾国藩是中国的理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策略家。已经有人劝过曾国藩让他做皇帝,可是曾国藩都回绝了,到底是为什么?曾国藩为什么要回绝呢?以下就是已经有四次机会称帝的曾国藩为什么要回绝的全副内容

青岛信息港报道 

青岛信息港获知已经有四次机会称帝的曾国藩为什么要回绝

青岛信息港焦点 

青岛信息港昔日旧事手握重兵的曾国藩为何四次回绝部下推举称帝?

清代曾国藩不只通晓为官之道,又是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严重建树。他的思维谋略精髓以及为人处世之道对后世有深远的指点意义。《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以清爽的文笔,故事化的讲述形式,滑稽幽默的叙事格调,讲述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

不反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都城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宣告失败,同时也宣告了曾国藩带领的湘军面对太平军通过长达十余年的作战后最终获得了成功。其实,当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湘军攻到天京城下的时分,很多人就曾经看进去最终的后果了。当有识之士看到这个后果的时分,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些不停涌动的暗流。

早在两年前,当湘军攻下安庆,曾国藩把两江总督府设在安庆后,时任江浙巡抚的左宗棠就派人送过一封密信给曾国藩。既然是密信,那么左宗棠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咱们晓得左宗棠跟曾国藩闹了一辈子的顺当。左宗棠自傲聪慧绝顶,向来也被天下人视为奇士,像林则徐、陶澍等名臣向以“国士”视之,晚清起初更是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说。可左宗棠考试运不好,他感觉曾国藩比本人笨得多,却在科举中每每高中,而本人连考个举人都很勉强,不禁不叹命运的不公,所以多少有些“既生瑜、何生亮”之感。由于左宗棠的这种心思,所以他总是跟曾国藩过不去,而曾国藩口才不如他,吵起架来总是要落上风,所以曾国藩对左宗棠也每以克星视之。

 

 

如今这个克星竟然派人送了一封密信给本人。左宗棠请胡林翼转交给曾国藩一封密信,信的内容是用鹤顶格题神鼎山联: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尤其是下联这句“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一见,堪称惊心动魄。由于问鼎就是问鼎中原、问鼎天下的意思。左宗棠的意思很明确———怎样样,老大,天下大势已明,眼见太平军撑不了多久了,咱们应该有更久远的指标,这个指标就是借点燃太平军之势,趋向反了满清,夺了天下!别看我老左平时喜爱跟你较劲,但你要反,我还是会唯你马首是瞻,还是把你当大哥!

听说曾国藩看完密信后,面色繁重,沉吟半晌不语。起初过了很久,才拿起笔来在这八个大字上改了一个字,而后交还胡林翼,胡林翼又转给了左宗棠。听说左宗棠看了曾国藩的回复后,冷笑一声,什么也没说,把这封只改了一个字的密信放火上烧了。

那么,曾国藩到底改了哪一个字呢?是那个“似”字,他把“似”字改成了“未”字,于是这句话就成了——“鼎之轻重,未可问焉!”意思也很明白:兄弟,我不当老大很多年!不要迷恋哥,哥也只是个传说!这种造反的事儿,我是坚定不做的!

而且,胡林翼在转还这封信的时分,还附有他本人的一句话,叫:“一似一未,我何词费!”阐明他和左宗棠一样,也想劝曾国藩造反,可见了曾国藩改字标明不反的心迹后,也寂然无话可说。

但即便无话可说,胡林翼还不铁心,他起初专门写了封密信给曾国藩,信中只有一句话:“西北半壁无主,我公岂无意乎?”

 

 

意思是说,就算不取天下,至多咱们湘军能够独占西北,划江而治,只需你曾私有意,湘军上下,莫不舍生相从!可曾国藩还是不为所动。

尔后不久,曾国藩手上水师主帅,也是晚清政坛最忠实、最廉洁自律的奇女子、大丈夫彭玉麟也派人给曾国藩送来密信,说:“西北半壁无主,教师岂无意乎?”只把胡林翼的话改了两个字,可见左、胡、彭之间都是有默契的,那还是让曾国藩造反。由于趋向很清朗,胡、彭的意思是打下天京之后,就算不顺势打过长江去、打到北京去,依咱们的实力,占据西北半壁江山,清廷拿咱们也是没方法的。

曾国藩接到彭玉麟的劝反信时,正在本人的帅船上,据过后在身边的心腹内巡抚官倪人垲回想说,曾国藩过后看完信后,连连说:“不成话,不成话,雪琴还如此试我!可爱,可爱!”说完,把信揉吧揉吧,一张口,塞嘴里嚼烂掉,过后就把这封劝反信吞上来了。不久,又有一位天下出名的小名士来湘军大营拜见曾国藩,此人是起初写了《湘军志》的王闿运。王闿运学识很大,辛亥反动后已经做过清史馆的馆长。但他本人自夸最善于的学识是帝王之学,就是教他人如何称王称霸。他跑到曾国藩这里来,两集体关起门来大谈王霸之道。曾国藩默然不语,王闿运噤若寒蝉。王闿运颇有纵横家的风范,讲到动情处,似乎风波际会,要为曾国藩造反称帝指一条明路。王闿运讲的时分没有留意到曾国藩一语不发,只是皱着眉头用手蘸着茶水在茶几上不停地写写划划。讲了一阵,下人来禀报,说有要客来访问,曾国藩听了对王闿运拱拱手说:“学生请稍坐片刻,我去去就来。”说完,一集体就进来了。

王闿运这才发现曾国藩蘸着茶水在几案上写的字居然全是:“妄!”

 

 

 

王闿运晓得再说什么也没用,只好飘但是去。所以他起初写《湘军志》的时分,从情绪上对曾国藩还是十分有冲突的。

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造反劝谏就不是个体行为了,而是一场群体行为。

听说就在湘军攻下天京之后,清政府开端对湘军警觉起来,江北各处绿营和八旗都有缓和设防的迹象。而清政府更是第一工夫派了钦差大臣来南京,名为犒赏,实为暗查。另一方面,攻下天京的湘军将领曾国荃,尽管是曾国藩的亲弟弟,也由于纵兵虏掠并放跑了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遭到朝廷的点名批判,另外户部还要审计湘军的账目。这一下湘军外部群情汹汹,尤其是曾国荃部就起了拥立曾国藩效仿当年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心。

传说曾国荃、左宗棠、彭玉麟、鲍超这四位顶尖的人物,在南京的玄武湖已经有过一场密谋,被称为玄武湖会议。之后曾国荃率三十多位湘军的初级将领来见曾国藩。曾国藩对弟弟和手下这批将领的用意心知肚明,便推却不见。大家见曾大帅不肯进去相见,更是群情冲动,重复让人进内府去请。但不论怎样请,曾国藩也坚定不进去见大家。起初僵持了半天之后,曾国藩让人送了一副对联进去。听说一切人看到这副对联之后,有的感叹,有的摇头,有的叹气,甚至还有人热泪盈眶。最初曾国荃说了一句话:“大家什么也不要再讲了,明天的事儿当前千万不可再提,有任何枝节,我曾老九一人担当好了。”如此一说,众人才纷繁散去。

那么,曾国藩到底写了一幅什么的对联,竟然能够让要拥立他造反的这些将领们何乐不为地散去?

这副对联很有名。上联是“倚天照海花有数”,下联是“流水平地心自知”!

普通人都认为这幅名联出自曾国藩之手,现实上这副对联只是一个集联,上联是苏东坡诗中的一句话,下联是王安石诗中的一句话,曾国藩各取其一,放在一同,竟然妙对天成!

 

 

那么这两联到底是说的什么呢?居然能让一场群情汹汹的谋反消除于有形!

下联“流水平地心自知”还比拟容易了解,要害是上联这句“倚天照海花有数”。“倚天”是站在绝高之处。能背倚长天,可见其高,一集体站在绝高之处,面对的却是包容百川的大海,这时分该是一幅怎么的现象呢?阳光照在大海上,堪称气候万千。尽管气候万千,由于观海之人有倚天之高,所以再奇诡、再惊人、再引诱的现象,也不能波动其志、波动其心,所以下联有曰“心自知”,而这种自知之心真实有“平地流水”的境界,不是普通人所能窥见的。

曾国藩这副对联仍然说的是本人决不造反的信心,并把不造反的理由也说得很明确了,那就是我自有心中的坚持,自有人生的境界,那些如“花有数”普通的缤纷现象对我是没有引诱力的。

信奉

如此说来,咱们不禁要问——曾国藩心中的坚持与境界到底是什么呢?

我所了解的答案,只有简略的两个字:信奉!

曾国藩当年以一介书生领军,起兵之时就在出征檄文里说过,他是为“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曾文正公文集·讨粤匪檄》)的理由而收兵的。也就是为了解救传统儒家文明,而非解救那个腐烂的满清朝廷而收兵的。当然曾国藩身上的确充溢现代儒生愚忠、愚孝的伦理思维,他不反清廷也的确有这种愚忠、愚孝的思维在起作用。但从更大的历史背景上看,他这种愚忠的最终指向不是指向封建君王,而是指向对儒家文明的忠实,对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信奉的忠实。

所以他克己修身,终身把一直自省与学习当成最重要的生存习气。他之所以在为官为政、带兵打仗的同时,还写下有数家书、有数家训名篇名句,是由于在儒家文明那里,“齐家”是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之间最重要的桥梁。在他这样规范的儒生看来,要想成为顶天立地的“士大夫”,要想成为民族文明的脊梁,不只要做好本人,更要带好整个家族。由于所谓“国度”,在中国人看来,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家国是同构的,所以唯有“齐家”能力“治国”,家尚不齐,国又焉治?所以曾国藩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还挤出大量心血来欠缺家庭教育,又把这种家庭教育智慧引申到社会教育层面,他是要用这种智慧不只来齐家,更要来救国。所以他在生前就刊行了他的《曾国藩家书》,所以他的家训不只教育了家人,还教育了整整一代人。这就是国学巨匠钱穆学生称其为“教育家”的缘由所在,这也是他的家训能够被称为“千古第一家训”的缘由所在。

这种带有激烈儒家色调的肉体谋求与信奉据守在曾国藩那里最终转换为一个事实的抉择,也就是反与不反的抉择——是做英雄?还是做圣贤?

曾国藩的答案很明白——倚天照海花有数,霸业宏图非所求。流水平地心自知,圣贤事业方不朽!所以他基本不会抉择做英雄,由于他在心田深处早已抉择了做圣贤。

 

 

外围提醒:有人以为:曾国藩与左宗棠闹顺当是暗中默契唱双簧,左宗棠以塞防为急,李鸿章以海防为先,两人意见不合,势同水火,也是故伎重施。汉族重臣功高震主,要免遭满清皇室的猜忌,就必需将屡试不爽的障眼法用好用足。

曾国藩与左宗棠闹顺当

曾国藩是温文尔雅的理学家,城府很深,克己复礼的功夫可谓一流;左宗棠是武健书生,有霸才而行霸道,率性豪宕,不会作假,也不愿作假,快乐活出本人的自然本性。这两人一寒一热,一卑一亢,一个“以学识自敛抑,议内政常持和节”,一个“锋颖凛凛向敌矣”,两品种型截然相同,甚至有点冰炭不同炉。

左宗棠极受时人推重,潘祖荫甚至在奏折中援用过民谚,“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可见左宗棠在士人心目中的重量不轻。左宗棠三十八岁出山,曾国藩对他有荐起之功,两人渊源不浅。平定江南时,左宗棠率楚军屡建奇功,在军事上襄赞曾国藩,对后者助益极大,曾国藩也对左宗棠屡加贬责和一直引荐。

有一次,曾国藩巡视各军,发现左宗棠的行军帐幕狭小,就嘱咐后勤人员特制两个大帐幕,送给左宗棠,堪称关心备至。无法两人的性格太不合辙,曾公阴柔,左公阳刚,解决各类事务的形式天然悬殊,曾公喜爱慢工出粗活,左公喜爱一刀两断,因而两人常常锣不对鼓,板不合腔。

 

 

 

曾国藩是理学家,但不乏幽默感,他曾拿左宗棠的姓字调侃,抛出上联:“季子才高,与人意见时相左。”将左宗棠的字(季高)和姓(左)都嵌入其中,寓庄于谐,既切事,又达意,略无雕刻,浑然天成。武健书生左宗棠哪受得了这一“恶补”?他很有点恼羞成怒,决意在声势上凌轹对方,于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出下联:“藩臣辅国,问伊经济又何曾?”他也将曾国藩的名(国藩)和姓(曾)分嵌首尾。二语合璧,恰成一副相对。曾公措词谑而不虐,左专用语赌气较真,各有所长,算是打成了平手。

曾国藩与左宗棠构隙,不在转战江南时,而在攻破江宁(南京)后。曾国藩听信众将所言,认定洪秀全之子洪福瑱曾经死于乱军之中,江南战事行将完结。可是没过多久,太平军残部窜入湖州,左宗棠侦悉洪福瑱仍为军中退职首领,于是密疏奏报朝廷。曾国藩听闻这一音讯后,怀疑左宗棠别有存心,因而非常嬉笑,腾章加以批驳,说左宗棠言过其实,有成心邀功请赏之嫌;此时,闽浙总督左宗棠已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又岂肯无辜受责?他具疏自辩,洋洋数千言,辞气激愤,指斥曾国藩欺君罔上。这样一折腾,事件就闹大了,清廷正在用人之际,也不好露面评判谁是谁非,干脆降谕旨两相调停。

曾、左二巨头悍然反目,一些君子悲观其争,好从中渔利,故而调和者少,挑唆者多,俨然构成两大水火不容的敌垒,矛盾越积越深,活结越打越牢。洪福瑱最终被江西巡抚沈葆桢捕杀,那一刀狠狠地切上来,太平军算是完了,曾国藩、左宗棠之间的恩怨却还没完。

 

 

曾国藩暮年对人说:“我平生最讲求的就是‘诚信’二字,他竟然骂我欺君,我还能不耿耿于怀!”不开心归不开心,不惬意归不惬意,真要说到“公忠体国”这一点上,曾国藩依然非常看好左宗棠。当年,有人从东南边境调查归来,与曾国藩谈及左宗棠治军施政,事事闻风而动,卓见成效,曾国藩由衷拜服,击案赞赏道:“当今西陲的重担,假使左君一旦卸肩,不只我难认为继,就算是起胡文忠(胡林翼)于九原,恐怕也接不起这副担子。你说是朝端无两,我以为是天下第一!”曾国藩说这话,确实有过人的雅量和恳切,不是成心摆出高姿势。

大学者王闿运于同治十年(1871)游历于江淮之间,其年九月路过清江浦,巧遇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巡视船。久别重逢,宾主相见甚欢,一起看戏七出,其中竟然有《王小二过年》。王闿运猜道:“这出戏一定是中堂点的。”曾国藩问他何以见得。王闿运说:“当初(你)刚起兵时就想唱。”曾国藩闻言大笑。俗话说,“王小二过年,光景一年不如一年”,曾国藩刚树立湘军大纛时,屡遭败绩,穷困不堪,年年惆怅年年过;现在垂垂老矣,身材和心情逐年颓落。碍于这两层意思,谁还敢在曾国藩背后哪壶不开提哪壶?趁着曾国藩脸色欢愉,王闿运倡议他与左宗棠捐弃前嫌宿怨,重修旧好,本来只是一场误会嘛,又何苦长期失和?曾国藩笑道:“他现在高踞百尺楼头,我如何攀谈?”其实,曾国藩心气已平,芥蒂全消,惋惜他们天各一方,无由相见。

曾国藩与左宗棠为一时瑜亮,惺惺相惜。左宗棠共性太强,圭角毕张,锋棱崭露,对所有睥睨视之。他予智予雄,纵然心下崇敬曾国藩,也不肯挂在口头。不错,在左宗棠眼中,一世之人皆可推倒,只有曾国藩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英雄的孤单,其极其方式体现为:对手死了,比冤家死了还可悲。由于相投契的冤家尚可广交,相颉颃的对手却不可多得,有时甚至会少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我”的水平,所以对手一旦放手尘寰,他的“剑”就将置之不理,从此无所指,无所用,眼中的光洁和心头的火色也会随之黯淡。

 

 

曾国藩弃世后,左宗棠念及彼此早年的交谊,颇为伤感,他在家书中说:“曾侯之丧,吾甚悲之,岂但时局可虑,且交游情谊也难恝然也。已致赙四百金。”他还特制喜联一副,剖白心迹:“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惭形秽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毋负平生。”足见两人早年贵重的交谊,尽管中途搁浅,却并未弃置和隔绝。

粗略看一看曾国藩和左宗棠之间的交谊始末,我不由为小人物感到悲痛。彼此位置高了,体面反而薄了,受了伤,那道“创口”就很难愈合。争来争去,争些什么呢?无非争口闲气。曾国藩和左宗棠不可能不晓得,各进一步日暮途穷,各退一步弹丸之地,你衰弱我高兴才好,可是他们都静等着对方先伸出橄榄枝,这一等就等成了千古遗憾。硬要等到其中一个死了,另一个再用喜联挽诗致敬志哀说好说歹,此时亮出高姿势低姿势,教明眼人看着,已很难认同。

曾国藩与左宗棠一失和成千古憾,所幸后死者念及旧情,有所补救,还不算死不瞑目。北宋大臣韩琦与富弼,均为一代名贤,早年格格不入,事事相帮,后因政见偶尔不合,竟至于绝交,彼此不相往来。韩琦逝世了,富弼也没去悼念,如此铁石心地,你说说看,是不是官位愈高,人味愈薄?

有人以为:曾国藩与左宗棠闹顺当是暗中默契唱双簧,左宗棠以塞防为急,李鸿章以海防为先,两人意见不合,势同水火,也是故伎重施。汉族重臣功高震主,要免遭满清皇室的猜忌,就必需将屡试不爽的障眼法用好用足。

这番浅见,在很大水平上源于臆测和揣度,牢靠性不大。在官场高层,彼此很难精诚勾结,个个都有本人独立的圈子和帮派,谁肯服谁的气?何况左宗棠是数一数二的大傲哥,只需他咬准了一个“理”字,就绝不论本人的言行会不会深度损伤到对方。因而我并不认同“曾、左二公唱双簧”和“左、李二公施故伎”的妙解。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青岛信息港网民提供:曾经有四次机会称帝的曾国藩为什么要拒绝版权与免责声明
青岛推荐图文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